菁英职教网 资讯 学习经验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第一章

发布时间: 2022-11-06 06:48:0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无论。

一无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第一,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选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主体三种形式。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体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我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的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和根本分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步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系的;2.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万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与愿违的结果。

任何事物内部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克服又保留。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举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性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提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的方式。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2.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矛盾运动。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提示事物本质的正途径。

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选客观物质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物质的运动发展是在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本质区别。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复习处思考

4、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5、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6、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9、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温馨提示:
本文【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第一章】由作者职教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菁英职教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菁英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留求艺网站地图xml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