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职教网 资讯 学习经验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货币与信用

发布时间: 2022-11-14 10:45:01

第一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

3.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可以被直观地感觉到,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看不见摸不到。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公式表示为:1只绵羊=2把石斧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绵羊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交换,它的价值在石斧上相对表现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

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处于被动地位,被用来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用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去表现“绵羊”的价值。石斧称做个别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

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石斧的使用价值成为绵羊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代表使用价值,它(绵羊)的价值是通过另外一个商品表现的。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外一个商品价值的材料。商品内在二因素的矛盾就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第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公式表示为:

这一价值形式与简单的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质上看,由于等价物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多种商品,使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上看,价值量真正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消除了价值量决定的偶然性。但是,总和的价值形式仍然没有摆脱物与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随着生产的发展,没有一个公认的等价物不行了。

第三,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公式表示为:

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发展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质变。其特征表现为:(1)商品价值的表现是单一的,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2)商品价值的表现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一种商品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但等价物还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

第四,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公式表示为: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1.2 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只具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此还有一般等价物的特殊使用价值。

3.2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3.2.1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就是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为了衡量和表现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

这个货币单位可以分为若干等份。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如:我国的元、角、分;英国的英镑、先令、便士。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而作出的技术规定。但它们的作用不同:①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价格),而价格标准的作用是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②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③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流通手段。本职能是指货币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作商品流通。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出现以前,物物交换时,卖和买在时空上是统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和买在时空上是分开的,成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商品流通打破了物物交换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发展。同时也使商品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潜伏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是指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不再购买,而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货币随时可以换成任何商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是金银制品。

作为贮藏手段,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被贮藏起来。货币量不足时,重新进入流通,使货币保持适当数量。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和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有时会分离,出现赊购、赊销现象。到期以货币偿还债款,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后来发展为支付地租、赋税、利息、工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节约了流通中的货币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有些商品生产者可能无法按期支付债务,容易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经营困难,货币的支付手段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生作用,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等贵金属,而不能是纸币。世界货币的主要作用:(1)作为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2)作为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货币的五种职能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3.2.2 货币形式的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就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最初是以贵金属的条块形式出现。其后出现金属铸币、纸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货币。

3.2.3 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公式表示: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发生变化。

纸币作为金属货币代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了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以金属货币量为限。超出了,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3.3 信用

3.3.1 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经济学中的信用又称信贷,指的是借贷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由于生产的季节性、生产周期不同及购销距离等原因,造成商品买卖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要求延期支付,即信用贸易。形成债权人债务人关系,信用活动表现为货币借贷。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日趋多样化。按主体的不同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它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凭证。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定期付款保证书。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支付款项命令书。

商业信用只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

①商业信用规模受到单个资本家拥有资本量的限制,数量小,时间短。

②信用规模受到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

③商业信用范围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信用渠道较窄。如服装厂向机械厂赊购机械取得信用,反过来不能机械厂向服装厂赊购服装取得信用。这些局限性阻碍了经济发展,银行信用便发展起来。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适应了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的需要。

银行信用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信用关系。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扩大了信用规模和范围。银行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企业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形成的。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消费信贷。

上述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从历史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

3.3.2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的积极作用:

①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信用既把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汇成巨额资本;同时,信用还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

③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④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形成合理消费结构。

⑤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信用加深了市场经济矛盾,消极作用表现:

①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危机。虚假繁荣,引发盲目扩大生产。

②信用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

③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牟取投机利润,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温馨提示:
本文【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货币与信用】由作者职教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菁英职教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菁英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留求艺网站地图xml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