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职教网 问答 留学

于中国有关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05-12 15:11
精选回答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远哲 朱棣文 崔琦 丁肇中 李政道 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返回】 杨振宁(Frank Yang,1922-),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主要著作有《基本粒子发展史话》、《读书教学四十年》、《读书教学再十年》、《杨振宁论文集选》等。 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返回】 李政道(Henry Lee,1926-),男,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华人物理学家。抗战期间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大师费米教授。1945—1946 就读于西南联大,专攻物理学。1950 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坦大学高等研究所;1953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1953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而与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至今一直活跃在物理学前沿,在物理学领域有很多杰出成就,多次荣获各种奖项。他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还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中国大学的名誉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克菲勒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布朗大学、中国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名誉博士。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场论简引》、《李政道文选》、《对称、非对称和粒子世界》等。 作者: 61.178.63.* 2006-7-13 12:56 回复此发言 -------------------------------------------------------------------------------- 2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中部六省占了近一半 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返回】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台湾成功大学毕业,195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进行核研究;196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讲师、助理教授;1965年发现了抗氢同位素;1967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鲁克海文实验室从事探索基本粒子的研究;1974年发现一个新的长寿中性粒子;1979年领导高能物理实验小组在德国汉堡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找到了胶子,继而又领导实验组着手进行L3实验。1975年后多次访问中国。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在国际高能物理学界成就突出。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4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第四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朱棣文 【返回】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从小在科学的家园里耳濡目染。1970年,他以物理、数学双学位毕业于美国罗斯特大学,1976年毕业于美国柏克利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毕业后做两年博士后研究,1983年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起任该校系主任。是斯坦福大学第一位华人教授,也是该校第一位华人系主任。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他对“光学原子陷阱”的研究,为他赢得了驰名学术界的美国美国物理学会赫伯特·布罗依达奖。由于他的成果显著,1993年获沙特阿拉伯王室的费瑟国王科学奖。199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子与分子研究所咨议委员。1997.10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返回】 崔 琦(Daniel C.Ts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童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进入美国奥斯特纳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曾在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8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物理学会和科学进步协会的会员。童年获伯克利奖。1982年与德国科学家斯托尔默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98年诺贝尔奖。1999年起主要从事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性质的研究,其成果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讯设备。 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返回】 李远哲(Lee Yuan 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5年获美国伯克利大学化学动力学博士学位。1965-1968 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68-1974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74年任加州伯克利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并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主要研究员。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和北京化学所名誉教授、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6.3 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6.4 获美国化学会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1986.10 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
温馨提示:
本答案【于中国有关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由作者职教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菁英职教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菁英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留求艺网站地图xml 湘ICP备17021685号